主页 > imtoken1.0钱包下载 > 跟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汇率变化

跟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汇率变化

imtoken1.0钱包下载 2023-01-30 06:51:14

在追溯我国汇率定价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发展历程之前,我们先来解释一下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4 年 7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新的战后秩序正在重新建立。参与成立联合国的44个国家的代表应美国政府邀请,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商讨战后经济复苏,确定美国金融霸权。会后,各方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诞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国际黄金交易标准。它确立了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美元已成为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方价格兑换黄金的义务。美元处于中心地位,是世界货币。该系统一直存在到 1971 年,最终被尼克松总统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还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汇率制度,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来说,可以分为1978年的改革开放和2005年7月21日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分为改革开放前的三大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汇率形成机制2005年及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系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不仅可以梳理历史,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

一、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49~197年8)

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币汇率。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经济复苏; 1953年至1972年底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阶段;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阶段 体系崩溃,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

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

(一)人民币汇率大幅贬值和大起大落(1949~1952)1949年至1950年3月,由于国民党统治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等因素)因此,国内物价稳步上涨,国外物价下跌,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汇率持续贬值。1950年3月全国财经会议后,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逐渐趋于稳定。稳定,同时国际市场为保障外汇资金安全,中国的汇率政策从奖励出口、限制进口转变为进出口并重。1950年3月至1951年5月,人民币从42000旧币/1美元升值到22380旧币/1美元,升值幅度超过45%。国外封锁,进出口渠道不畅,外汇资源紧缺。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国家建立了外汇集中管理制度,人民币汇率的主要功能是调节对外贸易和照顾汇款收入,制定的主要依据是价格[1]。

(二)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1953~1972)从1953年开始,国内物价趋于全面稳定,外贸开始由国家管理——国有企业,主要产品价格纳入国家计划。中国进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货币改革。1955年3月1日,中国发行了新的人民币,旧的兑换率而新人民币是1:10,000。从采用新人民币到197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是1美元,相当于2.新人民币4618元。12月1971年1月18日,美元对黄金的官方价格宣布贬值7. 89%,人民币汇率相应升值,1美元等于2.2673元。在此期间,中国参考各国汇率制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逐步脱离 价格。但此时,国内外价格差距拉大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进出口成本相差很大。为弥补出口损失,削弱人民币汇率对进出口的调节作用。

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

(三)浮动汇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阶段(1973~1978)1973年3月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解体,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允许频繁兑换汇率浮动,采取浮动汇率制度。为维护我国对外贸易关系的稳定,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汇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这些货币由国家控制,由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进行变动。 1972年1美元=2.24人民币,1973年1美元=2.005人民币,1977年1美元=1.755人民币,人民币是逐渐被高估。总之,在中国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成为计划经济的调节工具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汇率水平无法反映我国外汇相对短缺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开放在未来中国实施市场化经济改革中,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将成为一个应有的课题。

二、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1979-2005)改革开放后至2005年7月21日,我国实行汇改汇率形成机制,与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一是从1978年到1993年改革开始,实行双轨制,实行外汇留存制,建立和发展外汇调整市场,建立官方汇率与调整市场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制度。二、1994年至21世纪初,符合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消结汇、结汇,实行银行结售汇,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市场供求为准。建立了统一的外汇市场,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初步确立了市场在配置外汇资源中的基础地位。

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

(一)双汇率制时期(1979~1993)这个时期经历了官方汇率和内部贸易结算汇率并存的时期(1981~1984)和官方汇率并存的时期和外汇调整价格(1985)~1993)两个汇率双轨阶段。人民币汇率高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应运而生。。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外贸体制,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外贸单位和出口企业把外汇收入卖给国家,国家按一定比例分配相应的外汇留存,这就导致了两种汇率制度——官方汇率和汇率内贸结算于1981年1月1日正式出现。当时,国务院决定维持官方汇率不变,同时确立人民币对美元的内贸结算价格。当时的内贸结算汇率是2.8元/1美元,是根据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而定的。汇率制度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一般来说,在1978年改革开放和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础上,可以分为改革开放前的汇率和2005年的汇率。改革开放前的三个主要阶段形成机制及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

系统研究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不仅可以梳理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78年,全国平均外汇成本为2.53元/1美元加上出口利润的10%,用于进出口贸易结汇。官方汇率为非贸易外汇——1.50元/美元,主要适用于旅游、交通、保险等劳务及经常转移项目下的汇款等结汇,原篮子货币的仍然采用加权平均的计算方法,从而形成“双重汇率制”或“双重汇率制”。采用汇率进行贸易内部结算,显着改善了我国贸易收支和外汇储备。 198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累计余额为1.70.42亿特别提款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影响了非贸易部门的积极性,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此外,我国在1980年恢复在IMF的代表权后,IMF和国外厂商也对双重汇率提出了反对意见。 1984年底,人民币汇率调整为1美元=2.7963元,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格持平。 1985年1月1日,我国取消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恢复单一汇率制度,1美元=2.80元。进入1980年代中期后,我国物价上涨加速,西方国家在控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80年代美元和人民币汇率

为缓解人民币汇率高估,我国不断相应下调人民币官方汇率。 1985年8月21日,人民币汇率降至2.90元/1美元。其后在1986年7月、1990年11月和1993年底分别调整为3.70元/美元、5.22元/美元、5.70元/1美元。同时,为抵消国内通胀和物价上涨对外贸的影响,鼓励出口,在人民币官方汇率下调的同时,我国于1985年12月在深圳设立了第一个外汇调整中心。 ,外汇在全国广泛建立。调整中心开放了市场汇率调整,解决了出口亏损问题。随着全国外汇调整业务的不断全面发展,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官方汇率和市场调整汇率并存的新双轨制,一直持续到1993年底。 1988年至1993年,由于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进口需求旺盛、外汇供不应求,人民币在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持续贬值,从5.70元/ 1993年1美元兑2美元。每月8.20元/1美元。 (二)盯住美元,建立统一规范的全国外汇市场(1994~2004)1994年,我国进一步改革外汇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市场化、有管理的稳定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将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

1994年1月1日,我国将官方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5.统一前8元)和市场调整汇率(1美元兑人民币8.@统一前>7元),实行单一汇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设定为1美元兑8.70人民币。同时,取消外汇收支强制性计划,取消留付汇,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建立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已确立的。此后,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稳中有升。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底,我国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规定的义务,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取消了对经常项目对外支付和转移的限制。 三、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2005~) 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并实施了基于市场供需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单次上调2%,至8.11元/美元,作为指定外汇交易的中间价。次日银行间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在每个工作日收市后公布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与其他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下一个工作日人民币。

本次改革的重点是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2002年以后,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不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 2002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为2864亿美元。 200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 200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达6099亿美元。截至2005年7月21日汇改前的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10亿美元。 2006年2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增至8536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此后,为实现本次汇率改革的目标,我国不断实施汇率改革。 2005年9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该日起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格由1.5%提高到3%。 ,适度扩大银行与客户的美元挂牌汇率的点差范围,取消银行对客户挂牌的非美元货币的点差限制。 2007年5月,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到千分之五。

自2006年1月4日起,我国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保留撮合方式的同时,引入询价交易方式,同时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性别。纵观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我国汇率改革始终坚持主动、可控、渐进的原则。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呈现小幅连续上涨趋势,“涨跌互现”的双向波动特征也很明显。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过21%。尽管如此,截至2009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亿美元,这不仅是中国的纪录,也是世界的纪录。 四、巨额外汇储备引发的思考 60年来,沧桑巨变,我国外汇储备由紧缺走向充裕,见证了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从一个方面。丰富的外汇储备不仅有利于增强国际偿付能力,维护政府和企业的对外声誉,也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然而,高外汇储备也是一把双刃剑。持有外汇储备必然会有一定的成本,而过多的外汇储备意味着更大的成本。例如,巨额外汇储备必然导致外汇持有量增加,通胀压力加大,而对冲外汇持有的货币政策操作不仅存在财务成本,还面临汇率的指责。操纵或严重的汇率偏差。又如,巨额外汇储备的价值受制于外汇储备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政策,因而面临贬值风险。因此,今后在保障我国外汇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外汇储备适度平衡,提高外汇管理能力,将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外汇储备。

[参考文献] [1] 杨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回顾[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